在解放战争时期线上股票开户,很多人都会好奇:国民党手里有大批美国援助的先进武器,火力猛、威力大,看上去谁都想要。可解放军缴获这些武器后,却大多选择日式装备,而不是美式装备。这并不是解放军“不识货”,而是因为战争条件和部队实际情况决定了他们更需要“实用”的武器。
从1946年到1949年,解放军起初兵力弱、装备差,主要依靠战场缴获补充武器。国民党不仅接受了美援装备,还收编了不少日军留下的武器。不过,美械主要集中在国民党精锐部队手里,比如新一军、新六军,防守严密,不容易打下。而日械的来源要广得多。抗战结束后,日军在东北留下了70万支步枪、1.2万挺机枪和几千门火炮,最终不少流入了解放军手中。因此,解放军更多使用日械,是因为它来得容易,也更贴合实际。
先说美械。美国武器设计精密,像M1加兰德步枪是半自动的,射速快,压制力强。但问题也不少:零件复杂,容易卡壳,战士们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训练时间有限,枪坏了自己修不了。反观日式三八大盖,结构简单耐用,打了几年抗战,解放军早就熟悉它的性能,维修体系也成熟。即使泡在水里,晾干还能继续用。轻机枪方面,美式BAR沉重、依赖弹链,不利于步兵快速运动。日式“歪把子”轻便,一个人就能操作,非常适合突击。
展开剩余72%再看重武器。美式105毫米榴弹炮射程远,火力猛,但重达两吨,需要卡车牵引。解放军那时卡车稀缺,汽油还要进口,土路上一陷就麻烦了。相比之下,日式92式步兵炮只有200公斤,两三个人抬得动,甚至能拆开背着上山,非常灵活。这就是关键差别:美械适合机动化部队,而解放军以步兵运动战为主,用起来往往成了累赘。
补给问题更明显。美械口径多且杂,国民党自己都常常供应不上,解放军如果强行用美械,根本无法建立完整的后勤系统。日械则不同,6.5毫米和7.7毫米子弹在中国战场上随处可见,伪军、杂牌军都用,兵工厂也能仿制。缴获后直接用,省心省力。比如孟良崮战役,张灵甫的全美械74师火力强,但弹药跟不上,打光了就只能干瞪眼,最后被解放军用日械围歼。
机动性也是一大考量。解放军讲究“快进快出”,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美械笨重,依赖公路和车辆,一旦补给线被切,就寸步难行。辽沈战役时,国民党美械部队汽油不足,只能丢下重炮;而解放军用日式火炮,骡马拉着走,山道上灵活机动,优势立刻显现。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熟悉度。抗战八年,解放军和八路军、新四军早就和日械打了无数次交道,兵工厂能修能造,士兵们一上手就会用。而美械标识是英文,操作复杂,没经过长时间训练根本用不顺。解放军战士文化水平有限,时间又紧,显然不适合大规模换装。
政治因素也有影响。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依赖美援,容易被指责“亲美”;而解放军使用缴获的日械,既体现了自力更生,又能“以敌制敌”,在政治宣传上也占优势。
当然,美械并非一无是处。它的火力确实强大,比如汤姆逊冲锋枪近战压制力极强,105榴弹炮火力覆盖广。但在解放军当时的条件下,这些优势往往难以发挥出来。陈毅就曾总结过,美械“火力虽猛,但复杂难用,机动差,耗弹多,运输不上”,对解放军来说利少弊多。事实也证明,许多全美械的国民党部队,最终还是被大量使用日械的解放军围歼。
总结来看,解放军之所以更倾向于使用日械,是因为它耐用、轻便、弹药易补、部队熟悉,完全适合解放军的战术和作战环境。美械虽然先进,却与当时解放军的实际情况格格不入。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武器装备并不是越先进越好,关键在于是否适合部队和战场环境。解放战争的胜利,靠的不是堆砌最好的武器,而是把“合适的武器”发挥到极致。
发布于:天津市易配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