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5日下午3:00,秋阳煦暖,伴随着田野间传来的阵阵泥土芳香,书法家、诗人于明诠先生的诗歌书法作品展“云泥共砚”在成都满仓集·稻田美术馆温情启幕。
本次展览别出心裁地以一场沉浸式的诗歌朗诵会作为开幕,于明诠先生的诗歌代表作,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诗行,加上友人的吟诵声,与天空中无尽的云朵和黝黑的泥土相合,共同构筑了一场艺术与自然深度对话的初章。
展览标题“云泥共砚”,精妙地概括了于明诠先生此次展览的独特气质。“云”象征着高远的诗心与飞扬的笔墨,“泥”代表着质朴的田野与厚重的陶土。在这座以通透玻璃构建、与自然零距离的美术馆中,两种看似对立的力量,共同研磨出一池充满哲思与诗意的“墨”,让诗与墨落到厚厚的泥土上!
今日相逢:一场沉浸式开幕
开幕活动摒弃了传统的剪彩仪式,取而代之的是一场纯粹而动人的诗歌朗诵会。本次朗诵会由本次展览策展人刘彭先生主持。
朗诵环节,首先由于明诠先生亲自开启,他选取了自己的代表作《八大山人》,声音沉稳而充满情感。随后,多位特邀前来的诗人、艺术家好友及现场观众自发参与,依次走到台前。他们或选择展墙上悬挂的于明诠先生的诗作,或翻开现代文学史上重要诗人的重要作品朗诵,用声音为文字注入灵魂。
当每一位朗诵者深情诵读诗歌时,窗外的稻田仿佛成为最忠实的听众,风声与芭蕉叶的沙沙声,成为了最天然的和声。
那一刻,声波与云朵、风声共振,墨痕与心弦同频,展厅内外完成了一场无声亦有声的完美唱和。
于明诠先生开场,朗读自作诗《八大山人》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教师王永超先生朗读于明诠诗作《敦煌》
青年教师刘玉女士朗读于明诠诗作《陶渊明》
上海得丘园艺术中心董事长、诗人赵勇先生朗读自作诗《旷野的云下到了满仓集——致敬于明诠先生、杨喜成先生》
青年插画艺术家李东方女士朗读于明诠诗作《日子》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教师巩海涛先生朗读顾城诗作《一代人》
青年艺术家李敬烨先生朗读于明诠诗作《在18楼看雪》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张彩凤同学朗读于明诠诗作《笔架山》
川省书协副主席林峤先生朗读于明诠诗作《会开花的鸟儿》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李程豪同学朗读于明诠诗作《一尾鱼和两尾鱼》
青年书法家音睿朗读李金发诗作《律》
青年书法家肖林锋朗读李金发诗作《律》
刘又瑜同学朗读海子诗作《德令哈》
阮菁怡同学朗读
乐山师范学院教师张琪琛先生朗读自作诗《天上阿里,梦中阿里》
西泠印社理事郭强先生朗读张枣诗作《镜中》
著名学者李廷华先生朗读自作诗文
成都市书协副主席张雁先生朗读于明诠诗作《午后》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书法篆刻学院执行院长刘一平先生朗读徐志摩诗作《偶然》
云南师范大学教授刘新德先生朗读席慕蓉诗作《乡愁》
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王家葵先生朗读芒克诗作《阳光中的向日葵》
日照市文联副主席丁履磊先生朗读卞之琳诗作《断章》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教师张东明先生朗读于明诠诗作《霸王别姬》
四川省诗书画院副院长冷柏青先生朗读于明诠诗作《白鱼在春天的睡姿》
著名画家任云先生朗读俞心樵诗作《将城市拉回乡下去喂狗 》
成都文理学院青年教师王子澔先生朗读于明诠诗作《活》
云南师范大学教师张鹏先生谈谈体会
诗歌朗诵会嘉宾合影
书写成为土地的一部分
“云泥共砚”展览全面呈现了于明诠先生近年的创作脉络,内容涵盖五大板块:一是经典现代诗抄;二是自作诗选抄;三是传统经典诗词或吉语、对联;四是自题陶瓷印小品;五是部分戏曲人物画小品。其以自作现代诗为书写内容的作品成为本次展览的主线,这使得诗歌朗诵会显得水到渠成。艺术家本人与特邀的诗人、朋友们,在观展之后,于作品环绕之中,深情诵读了展墙上的诗篇。笔墨的静默与朗诵的声韵交织,让观众得以同时通过视觉与听觉,感受其文字与书法的双重魅力。
“在这里,展览的边界被打破了,”一位现场观众感慨道,“当你听着朗诵,看着墙上的书法诗作,再抬眼望见窗外摇曳的稻田,你会瞬间理解‘云泥共砚’的深意——艺术创作与自然生长,本就是同一回事。”
本次展览是“稻田美术馆书写计划”的系列展览之一,此前已成功举办“万物生长”“毛边书”等展览,持续探讨书写艺术在田野语境下的全新可能。
“云泥共砚——于明诠作品展”将持续展出至12月25日,欢迎感兴趣的朋友到现场看展、喝茶、读诗。
学术讲座
10月26日上午10:00,于明诠先生受邀在四川省诗书画院举行了一场题为《关于书法“怎么写”与“写什么”问题的几点思考》的学术讲座,将展览现场引发的思考延伸至更广阔的理论空间。
讲座伊始,于明诠先生首先明确了书法的文化根基。他指出,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艺术,其载体是汉字,而汉字并非抽象的符号,每个字都有其确定而具体的意义。这一特性,决定了书法艺术自诞生之初便与文辞内容紧密相连,无法割裂。
在此基础上,他引出了讲座的核心议题。他阐述道,书法艺术是从汉字书写现象中升华而来的,它固然要追求书写之美的“怎么写”,但也不能忽略汉字字义构成的“写什么”问题。二者共同构成了书法艺术的一体两面。
于明诠先生进一步深入剖析,强调书法艺术中情感、风格与境界的最终塑造,是书写性、文词含义与书写者品格修养诸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合而为一的结果。笔墨技巧、文学内涵与人格修为,如同鼎之三足,共同支撑起一件完整书法作品的艺术高度。
最后,他将理论思考与自身艺术实践相结合,以2017年的“墨写新文学”、2025年的“小兵张嘎主题”以及当下的“云泥共砚”三场展览为例,分享了他在处理“怎么写”与“写什么”这一核心问题上的认识、探索与体会。他通过这三场展览,一步步实践了从形式探索到内容深耕,再到与展览场域、自然环境深度融合的艺术追求,清晰地展现了其理论思考与创作实践相互印证、不断深化的过程。
这场讲座,可被视为“云泥共砚”展览最深刻的理论注脚。于明诠先生不仅用作品在土地之上展示了“云”与“泥”如何共砚,更通过演讲,在学理上清晰地阐释了书法创作中精神内容与形式技巧这对“云泥”如何相生相成的哲学关系,为成都的观众与艺术同仁带来了一场思想的盛宴。
展览现场
(来源:鹿羊说)
书法家简介

“云泥共砚——于明诠作品展”10月25日将在成都开展
于明诠,现为山东艺术学院教授,山东省高校重点学科首席专家。系中国书协行书委员、中国书法院研究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顾问。著有《是与不是之间》《我在乎书法里边有意思的那点意思》《书在哪,法是个啥》《闭上眼睛看》《中国书法全集·黄宾虹林散之陶博吾卷》《书法篆刻教程》《单衣试酒》《中国陶瓷印·于明诠卷》等二十余部。
易配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